聯系人:
柳經理
電話1:17709626999
電話2:17756515166
QQ:854855529
郵箱:854855529@qq.com
地址: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石澗高新技術新材料產業園
碳酸鈣塊狀物在水泥生產中的摻合比例需根據目標強度和形態特性綜合確定。塊狀碳酸鈣(平均粒徑3~5μm)的摻量對水泥力學性能影響顯著,當摻量從0%增至2.0%時,3天和7天強度隨摻量增加持續下降,而28天強度呈現先增后減趨勢,在1.0%摻量時達到峰值44.3MPa,較基準組提升5.0%。這一規律源于其填充效應與團聚現象的博弈:適量摻入可細化水泥孔隙結構,增強顆粒間咬合力;但過量會導致顆粒團聚,阻礙水化產物連接,進而降低后期強度。
對比其他形態碳酸鈣,塊狀碳酸鈣的摻量(1.0%)顯著低于針狀(1.5%)和棒狀(0.5%~1.5%)。這種差異源于其較低的長徑比(接近1),導致填充效率低于長徑比3~10的棒狀或3~5的針狀碳酸鈣。例如,棒狀碳酸鈣在0.5%摻量時28天強度提升4.38%,而塊狀需1.0%摻量才能實現5.0%增長,表明長徑比更高的形態在低摻量下即可發揮微集料效應。
實際應用中,塊狀碳酸鈣摻量通?刂圃0.5%~1.5%范圍。若需進一步提升水泥性能,可與其他形態碳酸鈣復合使用:例如摻入1.0%塊狀碳酸鈣強化早期強度,同時添加0.5%棒狀碳酸鈣優化孔隙結構,實現早期強度與耐久性的平衡。此外,摻量選擇還需考慮生產成本,過量摻入雖可能提升強度,但會顯著增加原料成本,需通過經濟性分析確定比例。